熊孩子,地球上最可怕的生物之一。比熊孩子更可怕的,是在背后纵容孩子、直至其愈来愈熊的熊父母。孩子就像一面镜子,折射着身后父母的原形,将熊熊一窝放至家庭教育上也通用,在这个暑假,二宝爸见识了太多的奇葩育儿,及怪现状下打造的各款熊孩子。忍无可忍,毒舌要喷。
1、奇葩语录:“他/她只是个孩子,你至于吗”
画面还原:这样的场景太司空见惯了:直接在大庭广众随地大小便的(地铁或商场特别常见),莫名其妙袭击别人的,直接把电梯每一层都按下的……尤其是遇到随地“卸货”的娃,明明厕所就在咫尺之遥,再不济也可以找个稍微隐蔽点的地方呢?
你忍不住在一旁说上几句,便遭来熊父母的怒目而视:“他/她只是个孩子,不像成人能忍住,你一个大人至于这样指责孩子吗?”你看,典型的“我弱我有理”逻辑,转瞬间情势又“反转”了,我倒成了那个“恃强凌弱”的不齿角色。
小孩子是有廉耻感的,你别以为Ta不知道你在说什么。你这么处处通过行为暗示“你还是个孩子,不需要懂廉耻”,这不是非要把自己孩子朝火坑推吗?
2、奇葩语录:“不要紧,让他/她去……”
画面还原:孩子在游乐场(其他公共场所各种场景)玩得正high,父母却在一旁“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低头玩手机”。问之:怎么不看着你家孩子?答曰:不要紧,让Ta去。听起来似乎解放孩子天性,崇尚散养模式,其实就是不闻不问不上心。
《爸爸去哪儿3》里面最大的争议场景,就是密室考验环节时,刘烨始终低头在玩手机,儿子诺一不管如何想引起注意,刘烨总皱着眉头,不走心地应付,眼睛只知道盯住手机屏幕。
父母醉心于玩手机,是对孩子感情上的冷酷,当孩子有沟通愿望的时分,只管玩手机,孩子就有被疏忽的感受,乃至认为在爸爸妈妈眼里,自己没有手机重要。为了补偿这种损伤,孩子能够以哭闹、乱砸东西等的方法招引爸爸妈妈的留意,也能够用玩手机、打游戏等方法来自娱自乐。有的时候,这种情感上的忽略,不知不觉就造成了一个爱哭爱闹的熊孩子。在孩子身边时,请放下手机,心无旁骛地陪Ta好好玩,享受这天伦般的亲子时光吧!
3、奇葩语录:“等你做了父母……”
画面还原:这几天,朋友圈被一篇《飞机上的熊孩子父母,别再对我说“等你有了孩子”》刷了屏,引发了共鸣。文中说,“每每有人吐槽熊孩子,有孩子的基本只有一句话:等你有了孩子……没有比这更无耻的强盗逻辑了。有了孩子,就可以纵容孩子随意大小便,捣乱破坏,还一脸无辜:等你有了小孩就明白了,小孩子是不受控制的,我们也没有办法……”
请别把“等你有了孩子”挂在嘴边,别人没有义务来跟你将心比心,更没有义务忍受在你眼里”做什么都可爱”的熊孩子。
4、奇葩语录“小孩子又不懂事,跟他/她计较什么啊”
画面还原:出去吃饭时(场景可替换成婚宴、游乐场等任何公共场合),饭店里总有几个熊孩子尖叫着上蹿下跳,直接撞到你身边,甚至危险到直接撞倒你手里的饮料、撞翻你的一桌饭菜。当你一度苦口婆心越俎代庖跟熊孩子讲着诸如“秩序”这样的道理时,却瞥见不远处熊孩子的父母稳若泰山地坐在座位上,一边用自豪(自豪你妹啊)和慈爱的眼神看着他们家那个大闹天宫的娃。
你要是对熊孩子“教育”上几句,熊孩子父母还不乐意,态度横一点的,还会骂骂咧咧地回敬你,“小孩子又不懂事,跟她/他计较什么啊”。神一样的逻辑,好像斤斤计较的人就成了我。
纵容,才是最可怕的。
5奇葩语录:“跟一个小孩子下这么重的手,还是人吗?”
画面还原:有些熊孩子会莫名其妙袭击路人,脾气好点的自认倒霉,脾气暴的就可能抓住熊孩子教训一顿了;在一些大型游乐场,总有些体格年龄较大的熊孩子,玩得闹翻天,还时不时对一些小孩子动手动脚,结果最后要么被“山外有山”的大孩子教训了,要么被小孩子的父母来“讨还公道了”……于是,之前还在一边乐呵呵看着自家熊孩子“无法无天”的熊父母,顿时不淡定了,甚至要拔拳相向了,嘴里囔着,“跟一个小孩子下这么重的手,还是人吗?”“谁要是碰我家孩子一指头,我就跟他拼了!”
放任孩子犯熊而导致孩子挨打的,难道不是熊父母你们自己吗?
6、奇葩语录:“他/她还是个孩子,你就不能让让吗”
画面还原:这句语气看似不如“你那么计较干嘛”这般咄咄逼人,但绵里藏针的语气同样让你感受到不容抗拒。譬如,亲戚家的熊孩子来玩,非要自家娃的某个汽车模型,抓手里死活不放。亲戚就笑眯眯地推熊孩子,“这么喜欢啊,去问问你叔叔看?”但这却是自己娃最爱的玩具,做不了主,不能送。你回答说,“要是孩子真喜欢,我买个新的送ta吧。”那亲戚还满脸不乐意,嘟嚷着“你就不能让让小孩子吗?”中国家长都爱面子,往往就让自家孩子忍痛割爱了。
不好意思,我决不让步。不是我小气,我可以给你买一个新的,但也不能把家里的送你——因为这关乎我对自己孩子的尊重。
在每个爸爸妈妈的心目中,自家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,连哭闹尖叫都是最动听的。但是,自己的孩子自己宠,凭什么要求全世界都为你的孩子让路?一个有教养的人,在任何时候都是得体的,更不会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别人的麻烦。小孩子是白纸,画笔在大人手上,别让孩子改变你,而是你去改变孩子。这样做不是为了别人,恰是为了孩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