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份的时候,小十月在广州。我们一起去喝早茶。
那是个临江的茶馆,桌子鳞次栉比,一张张比满全厅。
旁边有一桌,也是家长带着孩子,三四岁模样,和小家伙对上了眼,一声不吭,却一直羞涩地、执拗地看着对方。
茶点一样样上来,小家伙吃了三两口,坐不住,就去外面玩,碰碰树叶,拍拍秋千,和各种物什打招呼。
小姐姐也来了,站在他身边,什么也不说。
呆了半晌,从地上捡起一片树叶,递给小十月。他接过来,看看她,玩了会儿,扔了。她又捡起,递给他。
如是再三,不厌其烦,GIF一般重复。
后来手就牵在一起了。
分离时依依不舍,两人几乎要哭。费了好大力气,将他注意力引到别的事情上,才止住悲伤。
阿特笑着说,你要写一文章,标题叫《一片树叶交一个朋友》。
之所以想到这事儿,是觉得成年人交友,终于不再天真,不再因为她送我一片树叶,便还她一腔热忱。
而是在他人进入的地方,设置N道槛:财富、地位、学识、名声、品行……差不多都过关,才风度翩翩地点下那个“接受”键。
“接受”以后,对方依然被我们反复丈量。
求你帮忙,语气不好?PASS,下一个。
在朋友圈晒穷,示弱?删除,赶紧地。
控制癖、公主病、自大狂、心灵鸡汤控,统统黑名单请。
冯唐有一个交友百分制,每一个刚刚进入朋友圈的人,他都打100分,以后逐渐扣。
言行不佳,扣10分,迟到,扣10分,不接电话,扣10分……
如此这般,扣到60、30,直接滚蛋。
当然如果表现好,段子说得清新脱俗,逼装得出奇不意,也会加分。
但总的来说,十个有九个让人失望。
将朋友公式化,与其说,这是成人的冷漠势利。
不如说,大家都有了自知之明,不想高攀,亦无心低附,于是更理智务实。
人生易逝,时日无多,我们都没有太多精力,来与陌生人纠缠。
也该活在此时此地,安抚老婆,陪伴孩子,专注事业了。哪有那么些闲时间,与不相干的人磨磨叽叽。
微信里人来人往,闹闹哄哄,能在午夜时叫出来一起吃杯酒的,却再也难找。
午夜梦回时,我们也曾拿起手机,想拔一个号码,给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。
想到她在遥远的异地,与夫君酣眠,或者正给孩子喂夜奶,睡眼朦胧,被你乍然惊醒,让她回忆年轻时,我们共同经历的荒唐,怕是太不知趣了。
便又苍凉地放下。
这种时候,就有莫名的恐惧袭来,你站在人生的荒野中,环顾四野,没有一个人。
只有各种不同名字的APP,红的白的黄的绿的蓝的灰的紫的,方形,圆角,透着光,忽开忽合,在你身边跃动。
一扇扇闪光的孤独的门,不知通向何方。
然后,你会怎么办呢?
继续用APP,翻找好友,查看附近的人,摇一摇同样也在荒野中召唤的人,看能不能冒出一个人,与你遥相呼应,说上一句话。
但话不过三,又潦草地收场。
大家打着哈哈,好啊好啊,下次来广州玩。然而,下次不知是下一个月,下一年,还是下一辈子。
这就是我们的时代症候群:我们有意或无意地闭锁自己,拒绝被人琢磨,同时又那么渴望有人——至少有那么一个人,能分享我们的喜悦,或帮助我们化解忧伤。
人过30,宥于以下原因,人际关系难以再有大动荡。
因为,对朋友的要求高要了。
对自己的时间更珍惜了。
收入与地位拉开了距离。
老婆孩子干涉了交往。
结交好友的三个外部条件难以满足:近距离接触、反复见面、计划外的互动。
最重要的是,微信微博QQ陌陌等手机软件瓜分了社交欲。
社交APP就是这个时代的关键物。
它们争相张开怀抱,用煽情而迷人的话,勾引用户前往——世间所有的内向都是聊错了对象,话痨找不到同类只好假装社交恐惧……
仿佛只要愿意,随时可以在网络上,打捞到我们的内向终结者,社交恐惧治疗师。
这一批不行?没事,再来一批。
密密网上友,一岁一枯荣。拉黑拉不尽,摇摇又发生。
然而,沟通的便利,交友成本的低廉,反而使我们对朋友愈来愈不珍惜。
交情浅而虚,轻轻一抹,就会清零。
而孤独永在,忧虑不息。
在微信上么么哒一万遍,你依然是个陌生人。
在陌陌上调过无数情,你依然解决不了自己的性欲。
在微博上发N遍“谁此刻孤独,就永远孤独”,你依然拯救不了自己的心灵饥荒。
究其根本,唯有分享过我们呼吸的人,才会进入生命。
唯有人与人真实的链接,能让我们对彼此生出期待。
在这个凛冽如人间的冬夜,我在广州的某座楼,看灯火像灿烂的响尾蛇一样流窜,看珠江心事沉沉,看棕榈树筛着南方的风,看着一个远在异国的人,在后台给我留的言:
我就像一个二进制代码一样,活在这个程序空间里,没有人聊长夜,没有人共欢歌,没有人一起,将人间欢爱一点一点地尝……
我该对你说什么呢?
我无法请你坐下来,在广州的某个酒吧,一起聊聊这一年的疲惫,这半生的伤疤,也无法告诉你,你所恐惧的,我也曾经恐惧,你所为之泪流的,也曾令我饱含辛酸。
唯有说,我们原本一无所有,无非为爱而来,那就以赤子之身,去与一个孤寒之人,一起领取大地的情书。
幸福金粉扬扬,正在阳光下。
而那阳光下的,都是我们沉默的族群。